人物名片
姓名:陆庆丹
毕业班级:高分子材料制造技术专业 2007届 3040班
就职单位:宁波大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质保部副部长
人生格言: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在陆庆丹的身上,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匠人”气质和定力: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不断跳出“舒适区”,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种品质,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已不多见。
难忘的“定向培养”学习
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采用的是定向培养的教学模式,陆庆丹当年所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技术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2005年,大安公司筹建招聘,还是大一学生的陆庆丹前去应聘。此举无疑是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从大二开始,陆庆丹一半的课程是在学校学习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半的课程是去企业实习,“大安是一家日资企业,所以要学的东西还挺多,包括日语和公司的实际操作流程,之后学校和企业还组织我们去日本培训和学习。
”2007年,陆庆丹一毕业就去了大安公司工作。而当时,工厂刚开始筹建,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虽然企业刚刚起步,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正是一个机会。”
离开学校10余年,陆庆丹十分看好“校企联合,定向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最让他难忘的是,求学期间,在学校和企业的安排下,邀请日方技术人员来学校开设了为期一年的技术课程,一步步细致地讲解操作工艺步骤。
这也就意味着陆庆丹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了解、参与企业的工作,“这些技术对于我今后的工作是非常有实际用处的。我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在该企业工作了,不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到企业的磨合期。同样,这对企业而言也是有利的。”
专注学业,不断提升“内动力”
活跃于学校的各个社团,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常态,甚至,有人会觉得没有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陆庆丹是个例外。
受定向培养模式的影响,他从大二开始就要对接企业,增加了不少实践课程,而且每周还要去企业学习参观,压力比较大;而平日里他还要忙于实验室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通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性格沉稳的陆庆丹并未觉得这是一种遗憾。相反,在他的观念里,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把学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我觉得还是应该找到适合自己,适合专业的学习方式。”陆庆丹说。
正所谓“失之桑榆,得之东隅”,潜心用于学习的时间最终给予陆庆丹最丰厚的回报。
“内动力”的提升,除了自己愿意花时间潜心钻研,还得感谢老师们的帮助,“宁职院有很多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像陈亚东老师、彭振搏老师等,他们对我的教导,至今仍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学校还为我们提供模拟工厂实验室,模拟各种实践操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舒适区”
回首大学的青葱岁月,陆庆丹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像一块海绵,每天都在不停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但他仍不满足,“说实话,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都能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在参加工作10余年后,他仍然保持了一种充满好奇和不断学习的心态。人总有倦怠、偷懒的时候,要始终保持学习心态并不容易,“这是一种需要慢慢培养的习惯,越早养成越收益。”
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还是因为来自行业迅速发展的危机感。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各种新事物、新发明、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陆庆丹深知,所有这些对化工行业的发展而言,都有可能是资源和机遇。然而在行业内工作那么久,他也看到不少企业在步入正轨后,往往会对变革和新思想表现出恐惧,甘心平庸,早已忘记了现代社会的变迁。
陆庆丹所在大安公司建设初期,是一个生产型企业,更多是在接单生产,并未考虑搭建技术研发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这种生存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在学校时积累的资源,陆庆丹积极探索与宁职院建立联合开发的合作项目,利用高校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师资力量,为公司研制新的产品,培养技术人才,推动公司创新发展,使公司以最小的成本获得相应技术、服务支持,解决困难、提高生产力,创造利润,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路走来,陆庆丹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不停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毕竟学校教导的知识还是有限的,并不都满足企业发展的所有需求,还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培训,要跟得上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