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细水长流——记1991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黄意波

发布者:张磊发布时间:2022-03-16浏览次数:491

人物名片

姓名:黄意波

毕业班级:国际金融专业1991届

就职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公司业务二处处长

人生格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让细流,故能见其深。”

    “母校是土壤,培育我们成长;母校是大树,让我们充分吸收营养,只有成材才能报效国家。”说起母校培育之恩,黄意波难舍三年情深。

    1991年9月,毕业于宁波中专(李惠利中专)国际金融专业的黄意波,作为中国银行首届专业委培生,带着对母校的无限感恩,踏上了职业生涯之路。“没想到一耕耘就是20多年,无论何时,母校情、师长恩都不敢相忘。”黄意波深情说道。

    新旧校区都是学生们的心灵之家

    第一次走进校园,还是在江北文教路上的老校区。在黄意波眼里,老校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虽说校舍有些简陋,但透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气。“跨进母校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格外肃静。”黄意波坦言,毕竟人生新的一页即将在这里翻开,一切都充满了新奇。

    一个学期后,母校搬到新校区。但不管搬到哪里,同学们的心就跟着落在哪里。在新校区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里,同学们以母校为家,在这里接受了职业生涯的多项专业培训。黄意波实话实说道,那份归属感不会因为校址的改变而改变。

    母校为宁波市金融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母校为宁波市金融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样的成果与学校严谨的校风是分不开的。”黄意波认为,正因为校风严谨,才让学子们专注学习,心无旁骛。也因为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自己才有足够的信心加入学生会和兴趣小组等群体,提高了专业素养和综合社交能力,这也是母校提倡的。

    “校风严谨班风也是正气上扬。”黄意波说,同学们之所以学习劲头足,是因为老师常常教导,国际金融专业是与外资金融打交道的,必须保持严谨谦学的态度。此外,国际金融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计算机也是新鲜事物,这两项教学设备均配备齐全。特别是听力实验室的设备十分先进,给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互动教学平台。

    “90年代初,也赶上了世界金融发展的好机遇,全班同学毕业后,都在金融系统找到了各自发展的空间,不少同学还走上了领导岗位。”黄意波评价说,母校的教学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事实上母校几十年来为宁波市金融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老师的言传身教足以受益终身

    “当年国际金融专业是首次开班,作为委培生,我以优异的成绩被母校录取。”说起当年的意气风发,从宁波中学考入母校的黄意波坦言,从跨进母校那一刻起就决定,一定不辜负这三年的宝贵时光。

    “母校有很多年轻的老师,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傅鸿跃老师。”因为专业原因,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英语课程,听力课要求最高。担任第二学期英语教学的是刚从澳洲进修回来的傅老师,不仅业务能力过硬,教学方法也很独特。他授课时互动踊跃,激发了同学们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经常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甚至全程英语讨论小说人物。最有趣的一次是老师故意把《飘》的主人公“郝思嘉”念成了“贺思嘉”,结果引发了一场口语大讨论。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形式,同学们不经意间就学到了不少口语表达技巧。

    “傅老师还通过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足以受益终身。”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影响很大。遇到人生的重大选择,自己仍旧尊重老师的建言。

    脚踏实地工作是获得事业发展的最好保障

    “没有母校严谨的治学,没有老师的专业培养,就不会成就我的职业仕途了。”作为委培生,国际金融班的同学全部分配到中行工作,黄意波也从中行宁波分行营业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柜员干起,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独立上岗,两年之后就能独挡一面。在行期间,多次参加省内业务技能比赛,并获得“技术能手”称号。

    “母校教育我们,学好专业技能,脚踏实地工作,哪怕起点不高,也是获得事业发展的最大保障。”黄意波说,自1991年入行之后,不管是业务能力还是管理能力,挑战越大信心越强。即便2010年调往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工作,职务晋升了,但工作劲头依旧。

    走上管理岗位后,黄意波注重对新人的业务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就像当年母校的老师传授给自己一样。”黄意波表示,除了管理好团队,更要不忘初心,做好本职,不辜负母校和老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