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值得去做的事都值得去做 ——记 2014 届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毕业生郑威奇

发布者:张磊发布时间:2022-03-18浏览次数:461


人物名片

姓名:郑威奇

毕业班级: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2014届3110班

就职单位:宁波市创捷自动化有限公司业务项目部总监

人 生 格 言 : Everything worth doing is worth overdoing

    “在母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我收获了专业基础知识,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度过了难忘的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而感觉最重要的是母校让我对人生职业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信心满满地为此努力。”郑威奇这样总结自己的求学生涯。

    2011 年郑威奇考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读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专业。当时本科生已经非常普遍,而在三本和专科之间权衡,他选择了这所专科学校。“三本要花不少学费,而作为专科院校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专科院校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而且离家又近。”

    老师对专业现状和前景的讲解,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郑威奇说,入学之初,考虑到未来就业发展形势,一度觉得压力很大。“大学生越来越多,很多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何况一个专科生。”

    但很快这种消极的念头便被扭转:学校教学比较开放,聘请很多大企业的高管当客座讲师。其中有位俞岳平老师深受学生们欢迎,也给郑威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俞老师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也是行业内非常资深的前辈。他的讲课内容总是理论知识中穿插实战经验,“这让我们觉得原来以后的工作也可以这么有趣好玩。”俞老师还向学生们传达了当前机械工程专业在各个企业的需求现状,以及在具体工作岗位的应用,比如宁波的汽车制造业和对外贸易都比较发达,一些对外项目的管理岗位正需要我们这样的对口专业。“我们发现只要专业技能到位,动手实操能力强,努力目标明确,照样可以拥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于是,我们将之前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为未来可期!”

    宽严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大家很受益

    学校宽严结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们很受益匪浅。学校在纪律方面特别严格:上课必点名,周一到周五“宵禁”,而且老师还会布置“家庭作业”。

    但学校在教学方面又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

    比如,经常聘请外面的工程师来当客座老师,为学生们传授专业市场应用知识,让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同时开拓和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而且这种方式传承了下来,如今在行业领域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我,也成了母校的客座老师,每个周日晚上去给师弟、师妹们上课。”

    老师们有着一颗包容的心。郑威奇说:“像我们在学习模型设计之初,经常会提出一些非常简单、幼稚的想法,老师都会认真地和我们探讨,并耐心地引导。这种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的探索兴趣,真的非常好。”

    另外,学校舍得在硬件方面投入,“像我们这个专业需要教学实践工具,一些磨具制造机器都很昂贵,但学校还是会配备比较前沿先进的设备。有了这些,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而不再是空洞的讲解。我们的一些设计想法也不再拘泥于空想,而是可以制作成现实作品。”

    母校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全国性比赛,这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检验和锻炼,更能开拓视野。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并且已经成为了传统,而且成绩越来越好。2013 年 5 月,郑威奇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一等奖!“和我们一起参赛的还有浙大、浙工大等对应专业的选手,所以我们赢得挺自豪。”

    郑威奇总结说:“学校的管理模式严格的约束了我们的生活,培养了学生规范、自律的习惯。同时,又开放、包容学生的思想。”得益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还只是大一学生的郑威奇,在学习汽车行业项目管理的相关课程时,跟随课程开展了名为“Smart Way”便携式短途电动代步车作品的研发 , 最终到达中试阶段 ( 有样机 2 台 ),后来他凭借这件作品赢得了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母校时光的回忆是五彩缤纷的

    “在母校虽然纪律严格,但并不单调,现在回忆母校时光感觉是五彩的,非常有趣。”其中让郑威奇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他所在宿舍和隔壁宿舍八个男生的冬日起床挑战。“那时天冷,大家早晨窝在温暖的被窝里起不来,为了改掉赖床的毛病,当时两个宿舍八个男生结盟,约定 6 点半一起起床,一起洗漱,一起去上课。我们当时还用 21 天理论来鼓励自己,只要坚持 21 天,早起就能成为一种习惯。”大家推选郑威奇来督促他们。“我每天早晨要第一个起床,然后敲锣打鼓地把他们给弄起来,当时挺遭人恨的,但事后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前不久和老同学聚会,其中一位当年的室友还提起这件事,说正是因为那 21 天的坚持,工作后作息都特别规律。”

    “另外,我和同学们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打打游戏、唱唱歌,在校的日子丰富多彩”

    母校的教育让他在职业领域越走越远

    郑威奇在大三时进入一家台资企业实习了一段时间,“虽然待遇不错,但是英语这个短板日益显现,我觉得再不弥补会影响工作。”2014 年 9 月,郑威奇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接受全日制英语培训,专攻 BEC 课程。2015 年 6 月,郑威奇毕业后进入国内行业排名前列的敏实集团研发中心,负责公司新产品的开发管理和量产导入。今年七月份,他就职于宁波市创捷自动化有限公司,担任业务项目部总监,负责公司项目开发流程的制定、执行,以及海外业务的开拓和客户对应。

    “在母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在行业事业的开拓,让我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