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田清海
毕业班级:市场营销专业 2014 届3112 班
就职单位:浙江时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浙江实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盛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生格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从仅有两人的工作室,到发展演艺经纪,再到实体注册、实现公司兼并转型,田清海自2014 年大学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短短四年,已小有成就。
一路走来,田清海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勇于尝试”为今后创业带来宝贵财富。
流过的鼻血凝固成宝贵的财富
在毕业多年后,田清海仍清楚记得那个意气风发的夜晚:他和一大帮同学牵着手、唱着歌,从教学楼到宿舍楼东校区侧门去吃夜宵,歌声激昂,笑声欢畅。
就在一个小时前,由田清海负责筹备的一场晚会刚刚圆满拉下帷幕。独立承担一场全校性活动的筹备任务,对大一的田清海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成与败的巨大压力,组织、安排工作的繁琐杂乱,一度让他的身体“拉响警报”,经常猝不及防流鼻血。
如此“拼命”,是因为田清海当时正在竞聘学生会主席,竞争异常激烈,每个竞争者需通过独立完成一个项目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晚会的顺利举行,让大家见识到了田清海身上闪耀的“能吃苦”的精神品质。
也正是通过此次经历,让田清海品尝到“勇于尝试”的甜头,也品尝到统筹、策划、执行的不易。他说,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象牙塔”并非“世外桃源”,在这里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今后迈入社会的“练习”。
丰富的社团经验为未来夯实“地基”
田清海开玩笑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刚进大学那会儿,看什么都新奇,各种社团都想去体验一下。”除了学生会,他还参加了谈判协会和创业协会,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当过创业协会的会长。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好好读书,至于那些社团活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不该占用太多精力。
对此,田清海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尽管只是学生社团,但还是有很多机会能和不同专业的老师、同学接触,对自己与人沟通交流以及统筹策划执行能力的提升有不少帮助,“如今我自己创业,需要跟很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接触,深感在校期间的实践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田清海坦言,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比,大专院校的学生可能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但在动手和实践上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说略胜一筹,“这也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的竞争优势所在。”
爱“唠叨”的老师开拓了视野
在校期间的“折腾”之所以能在离开校园后“开花结果”,田清海说,离不开老师们的点拨,尤其是自己爱戴的班主任陈广明老师。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当年刚进大学的田清海成功竞聘成为班长。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幸好遇上了陈老师,只要我在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陈老师都会耐心地帮助我。”
在田清海的印象中,陈老师是个“爱唠叨”的人,就像唐僧一样,有时候一堂课,他会花上 10 几分钟来讲人生大道理,“不过,他的很多‘唠叨’,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很认可的,可能他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我后来创业中一些想法。”
陈老师本身是广东人,又曾在马来西亚留学,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碰撞、熏陶,使得他的眼界比较开阔,具有前瞻性,而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观念,也在师生们一次次的交流中,灌输到田清海的脑子里。
人生还是需要相识于微的“铁哥们”
自主创业,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田清海时常恨不得把一天 24 小时当作 48 小时来过。可无论再忙,只要是原来大学同寝室的几个哥们一招呼,他一定会抽出时间来和大家聚聚。
大学毕业后,田清海和室友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在绍兴,有的在上海,但基本上每个月都会聚一次。这个习惯坚持至今已有 4 年,彼此之间的感情比原来大学期间朝夕相处还要更深厚,“谁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离开大学,让田清海感觉弥足珍贵的,除了“铁哥们”,还有曾经可以一门心思坐在课堂上学习的纯粹时光。
从高中到大学,最大的变化就是自由。没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练习、考试,也没有在背后如祥林嫂般唠叨的父母和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各种未知新奇,也许会有迷茫,也许会有冲动,也许会有放纵。
“其实大学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如果从一位老师口中说出来,或许会有学生觉得“好老土”,但从田清海这样一位“过来人”口中说出,却有了不同的意义和分量。
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行业的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在每天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想法之余,田清海还是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翻一翻以前念书时的资料。老话说“温故而知新”,只有一遍遍回头看,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